7月24日地方养老金调整方案落地, 怎么体现“向低收入倾斜”?

  • 2025-07-27 07:00:50
  • 830

7月24日,2025年地方的养老金调整方案开始先后落地,养老金到手指日可待。这些出台的政策是怎么体现“向低收入群体倾斜”的呢?下面以上海市正式发布2025年养老金调整方案为例进行分析。

1、高占比定额调整,筑牢托底保障基础

上海本次定额调整标准达每人每月50元,远高于山东(27.3元)和天津(31元)。定额调整具有“普惠性”特点,对所有退休人员发放同等金额。对养老金基数较低的人群而言,50元定额增加的绝对值占比更高。例如,月养老金2000元者,仅定额部分就带来2.5%的增幅,而月养老金6000元者同等额度增幅仅0.83%,显著缩小了绝对差距。

2、弱化挂钩比例,抑制收入差距扩大

在挂钩调整环节,上海采用“双挂钩”但适度降低养老金水平挂钩权重。缴费年限挂钩每满1年仅增0.5元。养老金水平挂钩仅按2024年12月基数的0.53% 增加。

此类设计弱化了“多得多涨”效应。例如月领4000元、工龄35年者,上海挂钩部分仅增38.7元(17.5元+21.2元),避免高基数者涨幅过快。

3、高龄倾斜分层,聚焦脆弱群体精准扶持

上海延续对高龄人员的阶梯式补贴。70岁、75岁、80岁以上分别额外增加25元、35元、45元。高龄群体往往因早期参保制度不完善、工龄中断等原因导致养老金水平偏低,叠加健康支出压力更大。这一政策通过定向加发,有效缓解了高龄低收入者的实际困难。例如,一位80岁、月养老金2500元的老人,仅高龄倾斜就能获得1.8%的额外增幅。

上海方案通过“高定额+低挂钩比例+强高龄倾斜”的组合,实质性地将有限涨幅向低收入、高龄脆弱群体转移。在养老金全国调整比例降至2%的背景下,这种精细化调整模式,既体现了社会保障的再分配功能,也为其他地区平衡效率与公平提供参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