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田销量暴跌24%! 中国新能源围剿下, 日系巨头生死时速

  • 2025-07-11 21:38:35
  • 564

本田中国近日公布的销量数据如同一记重锤:2025年上半年累计销量仅315,152辆,同比暴跌24.2%。单看6月,销量为58,468辆,同比下滑15.2%。这一连串数字背后,是本田在中国市场的持续失血。

从2020年162.7万辆的辉煌巅峰,到如今半年销量不足巅峰期的五分之一,本田的坠落轨迹令人触目惊心。

断崖式下滑,数据背后的残酷现实

315,152辆——这是本田中国2025年上半年的成绩单。与去年同期相比,销量减少了整整10万辆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这已是本田在中国市场连续第四年的下滑。

回顾过去几年,本田销量从2021年的156.15万辆,一路下滑至2022年的137.31万辆、2023年的123.42万辆,直至2024年跌破百万大关,仅剩85.23万辆。

市场版图的萎缩直接反映在产能布局上。2024年7月,本田宣布关闭位于广州和武汉的两座工厂,将中国的汽油车年产能由149万辆大幅缩减至100万辆。这一举措创下日本车企在华减产的最大规模纪录。

本田的双合资企业同样步履维艰。广汽本田1-6月销量为154,647辆,同比下滑25.63%;东风本田销量为148,990辆,同比暴跌37.4%。曾经的双雄并立,如今已成双双重压。

新能源冲击波,自主品牌的全面围剿

销量崩盘的根源在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全面崛起。2025年一季度,中国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2.7%,15万至25万元价格区间自主品牌市占率超过75%。

在这场电动化革命中,本田却成了“掉队者”。其新能源车型占比不足5%,纯电产品如东风本田S7、广汽本田P7月销量仅百余辆。

本田长期依赖燃油车和混动技术的战略遭遇滑铁卢。新一代i-MMD混动系统虽在CR-V等车型占比提升至18%,但未能跟上中国市场向纯电与插混的快速转向。

早期推出的“油改电”车型更是严重损害了品牌声誉,消费者不再信任本田的电动技术。

战略失误,本田的三大致命伤

电动化布局迟缓让本田错失良机。当比亚迪、蔚来、小鹏等本土品牌推出多代电动产品时,本田的e:NS系列电动车仍处于市场认知度低、销量惨淡的窘境。

产品策略也出现偏差。本田主力车型CR-V、思域、XR-V仍以传统燃油平台为核心支撑。在消费者追求智能座舱、自动驾驶的中国市场,这些车型的**智能化配置明显落后**于同级国产新能源车。

质量问题频发进一步打击了消费者信心。2025年初,东风本田和广汽本田分别宣布召回超过85万辆和近51万辆车辆;6月两家公司再次召回近24万辆和13万辆。高频次大规模召回,让本田的品质神话蒙上阴影。

艰难转型,日系巨头的自我救赎

面对危机,本田终于开始断腕求生。除关闭两座工厂外,本田正加速电动化转型。东风本田和广汽本田的新能源汽车工厂已相继投产。

今年5月,本田宣布调整电动化战略,预计到2030年电动汽车销量占比将低于30%的原定目标。这一调整背后是务实考量:在纯电路径受阻的情况下,本田选择强化混合动力产品线。

公司计划从2027年开始的四年内,在全球推出13款下一代混动车型,力争到2030年使混动车销量增加220万辆。

在终端市场,本田自6月起针对混动车型推出差异化金融方案及置换补贴,渠道价格策略也变得更加灵活。这些措施旨在稳住传统用户群体的同时,为电动化转型争取时间。

危机中的转机,黎明前的黑暗?

本田的困境是传统燃油车巨头转型阵痛的缩影。中国汽车市场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电动化革命,52.7%的新能源渗透率不仅是一个数字,更是市场格局重构的分水岭。

这场危机中蕴含着转型机遇。本田若能以销量下滑为催化剂,加速推出真正有竞争力的纯电车型,仍有希望夺回市场份额。中国作为全球电动化最激进的市场,正在重塑全球汽车业的竞争规则。

本田社长三部敏宏曾表示:“要么颠覆,要么被颠覆。”这句话如今在中国市场得到残酷验证。本田的自我颠覆之路才刚刚开始,但时间已不站在传统巨头这边。

结语

转型的齿轮已经转动。今年5月,本田宣布加强美国印第安纳州工厂的混动车生产,该厂六成产能已转向混动车型;在中国,两家新能源工厂相继投产,沉默的产线正等待爆款唤醒。

面对这场生死时速,一位本田工程师在公司内部论坛留言:“我们造出了省油的引擎,却错过了换轨的时机。现在,是该把混动技术的积累变成电动时代的优势了。”

互动话题:您认为本田能否在三年内凭借电动化转型重回主流赛道?

支持:本田技术底蕴深厚,一旦全力投入电动化,仍有翻盘机会

反对:转型节奏落后国产车企两代产品,翻身无望

中立:取决于其本土化程度,能否真正理解中国电动用户需求